殊像寺,俗名“乾隆家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环城北路狮子园北麓,其形制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是一座以汉族庙宇建筑为主,带有藏式特点的佛教寺院。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
殊像寺从外观上更多呈现的是汉式寺庙风格,仅在一些建筑细部上体现了藏式特点。殊像寺中轴线前半部分是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会乘殿等组成的典型汉式“伽蓝七堂”布局,后部表现为以宝相阁为中心的藏式“曼荼罗”形制,在整体上,自会乘殿之后,地势陡然上升,依山就势层层修建建筑,形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建筑轮廓,亦是藏式布局的典型体现。
1988年1月13日,殊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殊像寺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殊像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夏,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建成。
清嘉庆九年—十二年(1804—1807年),殊像寺有三次修缮工程。
清咸丰年间,殊像寺屡有宝物失窃。
至清朝结束,殊像寺历经多次修缮、改造,亦经失修乃至废弃而后又逐步恢复的过程。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军阀汤玉麟从热河仓皇逃走,在此期间掳走了大量殊像寺内文物。
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6月,热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帝国的一部分,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一直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在此期间殊像寺文物亦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十三军拆毁僧房几十间并砍伐古树,在此期间,殊相寺的陈设有所丢失。
1950年,文物部门对殊像寺进行普查和现状勘测。
1954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修缮殊像寺。殊像寺村委会占用演梵堂后面的三间偏房,改建成殊像寺小学,于1986年小学从寺庙迁出。
1972年,在天王殿两侧新建两幢房屋作为殊像寺小学教室,直到1986年校舍才搬迁。
1987年,殊像寺文保所成立。
1994年初,殊像寺正式向游人开放。
1996年,殊像寺不再向游客开放。
殊像寺是汉藏混合式建筑布局,按区域分为寺庙区、假山区和行宫区三个区。寺庙区位于整个寺庙中线的南部,中轴线前半部分是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会乘殿等组成,其地势呈上升趋势,建筑轮廓主次分明,形成“伽蓝七堂”汉式布局,建筑形制均为汉式,只有局部藏式装饰。假山区位于中轴线北部,地势继续上升,有庞大的假山群,后部表现为以宝相阁为中心的藏式“曼荼罗”形制布局。行宫区位于假山区西面一隅,建筑布局较灵活,体量小巧,连廊连接,树木环绕,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息。形成布局严谨与灵活多变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寺庙整体自会乘殿之后,地势陡然上升,依山就势层层修建建筑,形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建筑轮廓,亦是藏式布局的典型体现。
殊像寺从外观上更多呈现的是汉式寺庙风格,仅在一些建筑细部上体现了藏式特点。是寺庙园林的佳作,其借用园林的手法又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它既有园林氛围,又在灵活多变的布局中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其中最有特色的亦属会乘殿后大片的堆叠假山,是承德皇家园林及寺庙中规模最大者,特别是在后半部分融入园林布局的手法,显得生动活泼,不拘一格,而且使人工的园林与自然地地形紧密结合,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是寺庙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既有寺庙建筑格局的主次分明,亦有园林环境的错落有致,有利于尝试用新的角度研究寺庙建筑,是清代皇家寺庙园林的典范。
殊像寺,不同于承德的其他寺庙,它不仅有政治作用,亦是清王朝历代帝王每年在此消夏避暑、吟诗休息的场所,比如行宫中香林室、倚云楼等建筑。 其宗教功能是皇家寺院,隶属内务府,由皇家私人管理。同时,它是外八庙中唯一的满族喇嘛寺庙,寺内喇嘛皆是满人,而且诵习满文经卷。它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共同构成了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象征,同时也见证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殊像寺的建造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中国清代史实资料,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史、建筑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
有山团建专注殊像寺团建一站式服务,专属策划师私人定制更有创意更有效果的殊像寺团建活动方案,超过100名资深领队和专业培训师,可提供8-20000人殊像寺团建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五日游/定制旅行,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有山团建专注高端团建、中高管领导力修炼、赛事活动、文化赋能,致力于帮助企业升华企业文化,打造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的团队!
推荐:北京团建方案 团建项目 年会策划公司 北京团建公司 雁栖湖团建 金海湖团建 古北水镇团建 水长城团建 海坨山谷团建 公司运动会 企业家庭日 趣味运动会 30人团建 50人团建 100人团建 200人团建 500人团建 开年团建 开工团建 年中团建